網路的本質是什麼?又有那些特色?了解網路,才能知道怎麼應用。

    當我們生活已經離不開電腦、離不開網路,傳統產業就面臨了同樣的問題,要如何將網路內化到企業的營運體系之中?每一個企業體、每一個行業都有他的型態與特色,不可能也不應該有任何一套行為模式號稱可以複製、套用到所有產業之中。

    企業應用電腦等資訊設備,在我的經驗之中應用方式各有不同,並不是每一個企業都需要到非常完整得ERP系統,各自都有不同的方式應用。同理,網路的應用如是,電腦等資訊設備大多數的改變是內在的,而網路所造成的改變,除了內在模式變革以外,更多的是企業外部經營的變化,為何會有這些不同?B2B、B2C等產業又該如何應用?

 

網路,用來溝通

首先,網路是用來溝通的,網路只是一種溝通的媒介與工具。

    想想我們每天打開電腦使用網路,會應用哪些服務與工具?用Outlook或其他郵件工具收發E-Mail,用Chrome、Firefox、Safari瀏覽網頁,用Google搜尋尋找資料、網站,或者是Google Map查看地圖、路線、甚至是餐廳、商家的資料與評論,用傳輸軟體抓檔、傳送檔案,用雲端工具備份資料、或者和協作夥伴交換資料,以及各種的通訊軟體等…

    而我們手機裡面又裝有哪些種類的APP?我想絕大多數人都裝有Line、Facebook、Instagram、message等通訊、社交APP,再來就是遊戲、照片、影片、音樂等類型的APP。

    我們透過網路所進行的行為,幾乎都圍繞著溝通兩個字,人、和人之間的溝通,人、和資料之間的溝通,就算是機氣和機器之間傳遞資料,也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。

    網路,只是改變了溝通的方式,但是溝通的本質不變。就以信件來說,千百年來,圍繞著信件譜寫出多少故事、詩詞,以前等待郵差,是一個很特別的時刻,不論是期待某個人的來信,或者是等著攔截成績單。

    當電腦、網路出現之後,出現了Email,實體的信件變成了虛擬的電子訊號,隔著千山萬水傳遞而來,只需要數分鐘。更不用說現在的各種即時通訊軟體,行動網路+手機讓電話號碼變成了網路附帶的裝飾品;十多年前經常出現的國際電話廣告,離開了我們的視野。

 

網路,串連了彼此、拉近了關係

    我們使用Facebook等社交軟體,是與其他人互動,不論是親戚、朋友,甚至是客戶廠商。Facebook偶爾會跳出來詢問我們,是不是認識某某某? 要不要把她加入為好友?

會不會很驚訝,Facebook幫我們找到過去的朋友

    六度分隔理論認為:世界上兩個互不認識的人,只要透過六個人,就可以串連出彼此的關係。在兩個互不認識的人之間通過一定的傳遞,必然能夠發覺彼此的聯繫與關係,

    Microsoft的MSN早在2006年的研究就已經發現,任何使用者平均透過6.6人就可以產生關聯性。48%的使用者關係鍊小於6人,甚至高達78%的使用者在七次之內就可以產生關聯。

    Facebook在2016年2月4日公開了Three and a half degrees of separation的研究報告,指出Facebook的使用者之間分隔度為3.57人。

Facebook分隔度

 

網路,跨越了空間的距離

    遠古以前,分隔兩地的人們只能透過快馬急驛、飛鴿傳書互吐思念知情,巨大的遞送成本、耗費的時間,以至於家書抵萬金珍貴無比。

    十幾、二十年前,位處不同城市、國家的公司之間除了電話互相溝通以外,非常依賴傳真機交換文件,當時的傳真機一台要價數萬元,但是傳真機得出現讓公司之間能夠即時交換單據、文件,而不需要等待郵局或人工遞送,大大地節省成本、提高效率。

    網路出現之後,早期的網路已經可以發送文字的Email,除了1對1的信件交換以外,也衍生出了News等資訊交換討論的服務。十多年前電腦、網路使用的人數逐漸增加,MSN、ICQ等即時文字訊息的軟體成為方便的溝通工具,而後來當寬頻網路出現,可以支撐語音通訊之後,Skype等電腦語音通話軟體成為國際、長途電話的競爭者,遠方的家人、情侶可以不用顧慮電話費用,互訴思念之情。

    而現在手機、行動網路普及,攝影鏡頭價格便宜,網路的速度足以支撐即時影像的傳輸,我們除了文字、語音通話以外,透過鏡頭和螢幕,爺爺奶奶可以直接看到孫兒的活潑影像,排解老年的空虛。

 

網路,自由且開放

    網際網路從誕生以來,就秉持自由開放的原則默默的服務人們,我們使用網路並不需要任何人的許可,任何人都可以藉由網路接觸、並使用我們的服務。網路不會因為我們是誰、要去哪裡,而有不同的速度、或者回應。在網路世界,每一個人都擁有平等的權力。

    自由,是網路非常重要的一個特色。

 

自由開放的世界仰賴自由開放的網絡

 

網路,將話語權下放

    因為網路自由開放的特色,以及溝通的品質,讓網路有一個很重要的特色;網路,讓每一個人都能夠表達、傳遞意見。

    過去我們要傳播訊息,必須要透過傳統傳播媒體,報紙、電視、廣播等,這些工具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自由使用。或者使用者些媒體必須要付出高昂的成本。

    現在的音樂創作者,可以利用Youtube或者其他串流音樂平台直接將自己的創作散播出去;各種文字的創作,可以藉由網站、或者其它分享、社群平台將概念、想法分享給其他人。而近幾年來成為主流的直播工具,更創造了與過去不同的網路生態,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媒體平台,只要有想法、創意,都可以透過網路找到喜好者。

    我們都知道傳統的媒體並不是公正公開,每一家報社、電視公司都有各自的立場,對於新聞、資訊的傳遞與詮釋都有不同的立場和說法,以往一般人的資訊來源與社會輿論都受到媒體所箝制、左右。但是從網路成為每一個人都能夠自由使用的平台之後,這一切都有有所變化。

 

太陽花 向日葵

    太陽花學運的早期,電視媒體的報導多是以傳統新聞台的方式處理,對於事件的詮釋也都流於表面,但是當時的學生透過網路向全世界傳遞自己聲音,透過現場的影像紀錄、直播記者、文字內容,傳達出他們的理念。

    除了散播訊息以外,透過網路的連結,集結、整合了人力資源,不論是事件的本身,或者是所使用的各種工具、技術,都造成了後續很多的變化。

 

受到示威者影響,世大運開幕式上,哥倫比亞、中國、智利只見旗幟而不見運動員出場。

http://www.bbc.com/zhongwen/trad/chinese-news-40991747

    就以上星期才剛發生的反年金團體衝撞世大運,造成開幕儀式運動員無法進場的事件,不論對該事件有任何意見、想法,或者對於這個團體、議題的支持、反對者,都可以透過網路表達自己的意見,並接受別人的批評,在Facebook、報導、PTT、論壇等各個地方都可以看到各種不同的意見與想法彼此激盪。